信息公开站内导航: 首页 > 信息公开
主题分类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索 引 号 014289992/2023-00072 发布机构 淮安市交通运输局
文  号 淮交提字〔2023〕12号 公开日期 2023-07-20
文  号 淮交提字〔2023〕12号 公开日期 2023-07-20 失效日期
名  称 对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ZXTA32080020230161号提案的答复
关 键 词
内容概述
时效说明
对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ZXTA32080020230161号提案的答复

王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内河航运复兴 重塑‘南船北马’枢纽地位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优化内河航道网络,加快达海工程建设方面

淮安水运资源十分丰富,国家“四纵四横”骨干航道淮河与京杭运河在淮安交汇,是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江苏省干线航道网主干航道的重要交汇节点。淮安现有航道73条,航道总里程1483公里,占全省航道总里程的6.17%,其中,等级航道527.35公里,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247.13公里,位列全省内河第三,高等级航道占比达16.7%,位列全省第二,千吨级航道通达县级节点覆盖率达83.3%,基本形成了纵横贯通、辐射流域、通江达海、连城达港的内河干线航道网。根据市委市政府构建“全国性内河航运中心”的发展要求,持续推进内河航道网络优化。一是构建“两纵两横”骨干航道网。《淮安内河航运中心建设发展思路》提出构建“两纵”京杭运河、金宝线,“两横”淮河出海航道,张福河-盐河的干线航道网。二是提升水运通道标准。经积极向上争取,我市淮河入海水道、金宝航线等6条航道纳入《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2017—2035年)》,干线航道规划总里程达394公里,占全省规划总里程的9.8%。其中京杭运河、淮河出海航道均规划为二级,金宝线规划为三级,船闸按二级标准建设,同时我市正积极争取将盐河纳入二级航道网规划,届时我市将形成通江达海、连城达港的二级干线航道网。三是实施航道网络畅通工程。贯通“一横”:全面打通淮河下游出海通道,结合正在实施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加快推进配套通航工程建设,打通淮河出海航道京杭运河以东段,构建淮河上游地区物资出海主通道;连通“一纵”:加快推进南北水运主通道扩容分流,实施金宝航线淮安段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分流淮河进出京杭运河淮安下游的运输物资,缓解京杭运河两淮段水运压力,提升跨区域南北水运通道整体通畅性;畅联“点线”:建设京杭运河淮安四线船闸,争取实施杨庄船闸、朱码船闸等船闸节点扩容改造,加快构建淮河与盐河联通的便捷出海通道,初步形成以二级航道为主体的“两纵两横”航道网。

二、关于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强化多式联运发展方面

“十四五”以来,我市持续强化多式联运发展,目前已开通淮安至上海、宁波、连云港三条海铁联运专线。多式联运总量从2020年末22.05万TEU增长至2022年末40.53万TEU,年均增长33.58%,其中2022年海铁联运量达6818TEU,年均增长82.01%;全年公铁联运量达8.08万TEU,年均增长51.96%;公水联运量达31.77万TEU,年均增长31.60%。一是加快推进铁路支线进港。已开工的淮安港三期工程同步建设铁水联运提升项目,新建1.2公里铁路线,可直连码头铁水联运专用泊位前沿。《淮安港总体规划专项调整规划》中,规划季桥作业区依托新长铁路打造铁水联运作业区,定位以装卸、仓储、物流和多式联运发展为主,主要承担矿建材料、煤炭、钢铁、粮食和集装箱等运输。目前,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中,在建设铁路专用线篇章中明确季桥铁水联运专用线项目,下一步在淮安港总体规划修订时,也相应增加该部分内容。二是加强多式联运示范引领。我市现已开通15条联运线路,其中公水联运12条,宁波、上海、连云港海铁联运3条,重点培育淮安至太仓、上海2条江海河联运示范线路。创建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引导并培育市港口物流集团成为联运市场主体。2021年1月,淮安新港创成全省首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三是完善港口集疏运通道建设。优化淮安新港、黄码港等重要港口码头集疏运体系,建设新港三期疏港路、韩侯大道延伸线(南互通至黄码港)等项目。新港疏港道路全长496米已通过验收并交付使用,该道路缓解了淮安新港交通压力,大大提升联运组织效率。2022年5月,市资规局编制了淮安港三期片区公铁水集疏运优化方案,有效提升淮安港集疏运效率和安全性。  

三、关于强化空间规划保障,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方面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促进产城融合。依托便利的水运条件,我市发展了淮钢、井神盐化、清江石化、国信电厂、富强新材料等产业项目,形成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沿河产业群(带),2020年《淮安港总体规划(2020-2035年)》获省政府和交通部批复,不仅为港产城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还强化了沿河产业发展空间规划保障。2022年,《淮安港淮阴区港区规划(修订)》顺利获批,新增盐河航道淮安高新区岸线1000米,推动我市首个投资超200亿元的中天钢铁重特大项目落户。黄码港独特区位和规模优势成功吸引益海嘉里、中储粮等重大项目入驻,建成后预计可实现产值超100亿元,同时抢抓黄码港和益海嘉里列入省重大项目机遇,推动以益海嘉里为主导的千亿级国家级食品产业和以黄码港为主导的物流仓储产业布局,打造“港产园”一体化发展的内河临港经济示范样板。二是统筹布局引导产业集聚。在淮安工业园区集中布置公用危化品码头,引导原京杭运河沿线清江石化、安邦电化、华邦、飞扬钛白粉厂等7家化工企业迁建入园,既整合了企业占用的京杭运河港口岸线资源,又有利于安全和生态环境风险管控,还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助推园区可持续发展。三是城市规划引领,超前谋篇布局。市资规局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率先谋划开展《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淮安段沿线城乡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着重在产业、交通、空间等重点环节进行研究,特别是关注沿河港口布局优化和产业衔接、各板块内产城融合发展、集疏运体系完善和多式联运模式等。相关研究成果将纳入正在编制的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也为2030年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建成后的城市发展提供支撑。

四、关于加强交通集疏运顶层规划引领方面

一是夯实多式联运综合运输体系规划。5月,我局编制完成《淮安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送审稿)》,提出“多式联运占比、换装效率显著提高,运输结构更加优化”的发展目标。同时,市资规部门进一步谋划各重要港区的“多式联运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各园区的“产业发展与空间优化规划”,推进“淮安航运物流中心规划”修编工作,助力我市从江河交汇到通江达海,融入沿海开发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淮安交通枢纽地位,实现既是“绿心”又是“中心”。二是强化重要港口枢纽空间规划。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重点保障能够支撑重要港口与集疏运设施建设、临港产业发展、枢纽经济区建设、相关交通体系建立、其他产城融合功能等的落地空间。预留好新港、黄码港、季桥作业区等主要港口相关功能发展空间,保障好与相关港口关联度高、产业链长、质态好的产业空间,谋划好沟通港口、支撑多式联运和产城融合的交通空间。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引领内河航运和沿河产业发展走在前列。三是加强港口枢纽交通组织规划与建设。结合淮安港三期、黄码港等港口项目,同步开展片区交通组织规划,如淮安港三期公铁水集疏运优化方案,通过公路、水路、铁路等多种货运路径与客流集散方案,解决城港交通混行问题。加快货运枢纽建设,发挥综合货运枢纽大集疏、大中转的功能与作用,形成“层次分明、集约高效、功能突出、体系完整”的货运枢纽发展体系。加快构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专用物流配送场站三级交通物流枢纽体系,重点推进空港物流园、季桥铁路物流园、苏北快递产业园、淮安新港物流园三期等项目建设。

五、关于加快完善政策保障与平台建设方面

一是推进建立高位高效沟通合作机制。我局按照省政府有关港口管理文件要求,开展我市港口管理委员会组建研究工作,现已形成初步方案。该委员会成立后,将打通港口建管机制障碍,统筹协调全市港口建设、发展、管理重要工作。二是强化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为进一步发挥我市内河航运优势,降低区域物流成本,打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培育壮大我市港口物流产业,市政府先后出台三轮集装箱扶持政策(2017-2019年,2020-2022年,2023-2025年),累计已发放补贴资金2549.22万元,引导新开辟航线12条,开通至上海、宁波、连云港海铁班列,2022年完成水运集装箱吞吐量47.3万标箱,较2016年增长215%,持续位居全省内河第一。此外市金管局引导金融机构强化重大产业项目融资保障,市农发行运用专项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为黄码港项目提供支持11.27亿元,为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基金投放15.93亿元。三是谋划设立市级港口资源平台。为充分发挥淮安水运优势,提升水运行业整体竞争力,培育航运龙头企业。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研究组建市级港口集团,统筹推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有力发挥全市港口一体化发展龙头效应,实现区域港口一体化建设、管理、运营。2021年3月份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赴浙江进行调研。2022年,我局配合市交通集团对全市主要港口进行实地调研,并借鉴省内外港口集团成功组建经验,编制完成《组建淮安市港口集团可行性研究报告》呈报市政府。2022年5月12日,史市长在调研港口物流规划建设工作时提出,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港口物流集团现有平台,发挥新港枢纽公铁水联运及口岸优势,加快推进新港三期工作,高标谋划铁路布局,全面打造全国内河航运中心。根据市政府与上港、省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深化“一城一港一主体”战略思想,2022年9月2日,淮安港与上港、省港集团合资,成立上港(淮安)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三方携手推进“海河联动、沪淮同城”合作,实现海港功能延伸至淮安内陆港,开启全国性内河航运中心建设新篇章。

最后,感谢您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关心,也请您继续对我市的交通运输事业给予关注和支持。

 

 

淮安市交通运输局        

2023年7月20日        

 

  

 

联 系 人:张质

联系电话:15996161199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


淮交提字〔2023〕12号(对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ZXTA32080020230161号提案的答复).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