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站内导航: 首页 > 信息公开
主题分类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索 引 号 014289992/2023-00073 发布机构 淮安市交通运输局
文  号 淮交提字〔2023〕13号 公开日期 2023-07-20
文  号 淮交提字〔2023〕13号 公开日期 2023-07-20 失效日期
名  称 对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ZXTA32080020230051号提案的答复
关 键 词
内容概述
时效说明
对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ZXTA32080020230051号提案的答复

市民建: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推动淮安港口对接上海融合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对接上海和联动发展方面

(一)主动接轨上海,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与上港集团、省港口集团合作,2022年9月2日,上港(淮安)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成立,三方携手推进“海河联动、沪淮同城”合作。2022年,淮安至上海完成水运集装箱运量1.84万TEU,铁水联运308TEU。此外,进一步深化长三角区域城市联动。加强和太仓FA等部门的联系,推动陆改水项目及时转运,满足客户运输时效,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形成规模性外贸市场效应。2023年4月,市港口物流集团联合江苏集海航运有限公司,开通淮安至扬州集装箱精品快线。江苏集海航运有限公司是上海港旗下的专业航运企业,此次合作标志着继上海港与淮安港在港口板块合作后,在航运板块深化合作,开辟了淮安至上海洋山港中转新通道,有助于提升我市外贸集装箱中转效率。

(二)强化与上海港战略合作。充分利用淮安港二类水路开放口岸资源优势,推出“淮安至上海外贸陆改水”“淮安—上海—釜山水水中转CCA”等新业务模式,签订内河集装箱枢纽(ICT)协议,实现在淮安本地属地报关,上海港一体化通关,提高出运时效,降低物流成本,实现海港功能延伸至淮安内陆港。2022年,淮安至上海完成水运集装箱运量1.84万TEU,海铁联运运量308TEU。今年5月,“淮安港——上海港”海铁联运班列定班运营正式运营。该班列为苏北地区第一条定班定点的海铁联运班列,现为每周2班固定开行,后期可根据市场需求,增设至每周3-4班。固定班列变“货等车”为“车等货”,由淮安直达上海芦潮中心站对接上海洋山和外高桥港区,铁路运输时效为27小时,48小时内完成送港,构建了苏北地区从上海港出口的便捷稳定物流大通道,经测算,固定班列的运营,可为企业节省近500元每标箱的物流成本。

(三)拓展港口服务内容。一是强化与临港产业的协同发展。做强物流链、打造服务链、拓展以港口为平台的供应链物流体系,提升码头枢纽能级。围绕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高质量推进淮安港三期自动化码头及铁水联运提升、现代物流服务等配套项目,危化品码头工程、高铁快运物流基地等重大项目;提升设施配套功能,对现有仓储、堆场实施扩能改造,增加设施容量;围绕货运装备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广应用专业化多式联运设备和快速换装转运的装卸、分拣设施及符合低碳目标的港作机械、车辆等;通过淮安港三期智慧港口建设,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港口物流中的应用,推动物流板块从相对割裂的业务系统向多式联运、金融托管、信息服务、航运服务等综合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从单纯港口装卸服务转向物流链延伸服务,实现上下游物流节点的链接,进一步加强对供应链把控能力,促进淮安港物流板块全物流链供应网络的形成,推动物流板块战略布局的进一步实施。二是保障供应链、引进产业链,延伸港口物流服务功能,加快临港产业资源集聚。健全完善服务保障功能,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各类港口、物流、服务类关联企业落户淮安,建立港航货企业联盟,形成利益共同体,实施资源扩展和优势互补,共同打造集装箱全程物流供应链:如黄码港通过独特区位和规模优势成功吸引益海嘉里、中储粮等重大项目入驻,建成后预计可实现产值超100亿元,同时抢抓黄码港和益海嘉里列入省重大项目机遇,推动以益海嘉里为主导的千亿级国家级食品产业和以黄码港为主导的物流仓储产业布局,打造“港产园”一体化发展的内河临港经济示范样板。依托淮安港周边集聚的产业基础,以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导向,吸引具备区域供应链服务能力的企业,开展面向临港产业的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为国际贸易企业、跨境电商以及大宗物资交易企业提供以淮安港口岸为交易平台的集中采购、虚拟生产管理、库存管理、物流服务、供应链金融、通关保税、进出口管理等一体化服务,推动初级物流服务拓展到临港商务服务、加工服务和信息服务,形成物流带动商流、商流反哺物流的良性临港产业供应链服务循环体系,实现由基础物流服务向高端增值服务功能转变,打造具有淮安特色、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临港产业供应链基地,实现淮安港与临港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二、关于推动港口的资源整合和模式创新方面

(一)推动组建淮安港口发展集团。2022年9月2日,淮安港、上港、省港三方合资成立上港(淮安)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按照市场合理化竞争规则,进一步科学、全面整合淮安境内内河港口资源,加强统管全局,统筹管理,统一谋划,深化“一城一港一主体”的战略思想,实现经营主体一致统一。并完善与履行职责相适应的结构设置、人员配备和保障机制,构建科学的淮安港口运输职责体系,为企业打造精益高效的物流组织方式,全面降本增效。

(二)加快培育本土龙头企业。为培育壮大我市港口物流产业,发展水运集装箱运输,市政府先后开展两轮水运集装箱政策扶持,扶持培育市港口物流集团、润兴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江淮漕运集装箱有限公司等本土龙头企业。2022年度,淮安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完成集装箱货运代理3.9万标箱,淮安市润兴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完成集装箱运量11.18万标箱。河南周口港现70%箱量由江淮漕运集装箱有限公司承运至淮安港。今年5月,经省厅认定,淮安市港口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入选省内河集装箱2强企业,淮安市润兴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入选水路运输5强企业。

(三)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对接上海,加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随着合资公司正式运营,大力推进属地外贸企业开发、航线服务,以及运河、淮河空箱分中心设立,结合淮安港本地货物出口需求,加快外贸集装箱在淮安港的回流集聚。同时利用淮安海关新港监管中心政策与服务资源,多渠道推广淮安港CCA/ICT业务,通过一体化通关模式在淮安属地报关,上海港口岸放行,提高通关效率,降低外贸企业物流成本,实现淮安港提箱等同于上海港港提箱的新业务形态。

三、关于强化港口发展的组织和支持方面

(一)加大港口发展的组织领导。完善港口总体布局规划,明晰功能定位。《淮安港总体规划(2020-2035年)》于2020年获省政府和交通部批复,规划初步形成以市区港区为核心的7大港区和以淮安新港作业区为核心的11个主要作业区,逐步完善“一县(区)一港一园”布局。其中淮安新港作业区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功能,逐步打造以保税物流为载体,多式联运为特色,服务区域经济和物资运输的大型综合性作业区和集装箱专业化作业区;黄码作业区重点发展成为服务后方产业园区和区域物资中转运输的大型综合性作业区和集装箱集散点,同时联合省运河公司,拓展航运交易、现代物流产业;淮阴城东作业区主要服务于淮阴工业园区及城市物资运输,定位以装卸、仓储、中转和物流服务功能为主,主要承担矿建材料、煤炭、钢材等散杂货等运输。

(二)加快制定和完善港口发展的政策。为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发挥我市内河航运优势,降低区域物流成本,我局提请市政府办于4月27日出台《淮安市扶持水运集装箱运输发展(2023-2025)实施方案》,对水路集装箱运输、货代企业,铁水联运、港口经营企业等开展政策扶持。此外市金管局引导金融机构强化重大产业项目融资保障,市农发行运用专项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为黄码港项目提供支持11.27亿元,为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基金投放15.93亿元。

(三)加快完善港口发展的管理体系。我局按照省政府有关文件要求,开展我市港口管理委员会组建研究工作并形成草案。该委员会成立后,将打通港口发展机制障碍,统筹协调全市港口建设、发展、管理等重要工作。目前我局为适应港口发展需要,专门成立了港口处,统筹全市港口安全、环保、智慧等发展。

四、关于打造集约高效的港口产业体系方面

(一)优化布局,启动规划修订。为强化港口发展的组织领导,有效解决现阶段港口发展面临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推动新时期淮安港的高质量发展,我局启动《淮安港总体规划》的修订工作,重点推进:1、涉及盐化工、电力等产业发展,相关作业区新增运输货种;2、涉及省环保督察未规划岸线现状码头,结合发展情况统筹纳规;3、结合二级航道网规划、三级航道达标建设,进一步统筹岸线布局;4、进一步统筹布局各区县新增港口建设等内容。

(二)加快重点港区建设。目前已开工建设淮安港三期、工业园区危化品码头、黄码作业区、上河作业区、洪泽新港产业园码头、盱眙港口产业园码头、金湖港口物流园码头等7个公用码头,同时统筹季桥作业区、范集作业区等公用作业区,以及中天钢铁、涟水国能热电、巨石高性能波纤、淮安区国信电厂等重大项目配套码头的前期工作。21-22年累计完成投资7.7亿元,预计“十四五”港口项目总投资达60亿元。其中黄码港项目总投资约11.44亿元,累计完成5.55亿元,占总计划48.5%。黄码港以独特区位和规模优势成功吸引益海嘉里重大项目入驻,建成后预计可实现产值超100亿元。加快淮安港三期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4.7亿元,累计完成3.5亿元,共布置16个2000吨级泊位,其中6个集装箱泊位(含1个铁水联运泊位),年设计通过能力862万吨,其中集装箱45万TEU。同步建设铁水联运提升项目,总投资约6.07亿元,新建1.2公里铁路线及堆场、仓库等配套设施,利用铁公水联运优势,打造货物综合枢纽。

(三)优化内河航道网络。根据市委市政府构建“全国性内河航运中心”的发展要求,持续推进内河航道网络优化。一是构建“两纵两横”骨干航道网。《淮安内河航运中心建设发展思路》提出构建“两纵”京杭运河、金宝线,“两横”淮河出海航道,张福河-盐河的干线航道网。二是提升水运通道标准。经积极向上争取,我市淮河入海水道、金宝航线等6条航道纳入《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2017—2035年)》,干线航道规划总里程达394公里,占全省规划总里程的9.8%。其中京杭运河苏北段、淮河出海航道京杭运河以东段均规划为二级,金宝线规划为三级,船闸按二级标准建设,同时我市积极争取将盐河纳入二级航道网规划,届时我市将形成通江达海、连城达港的二级干线航道网。三是实施航道网络畅通工程。贯通“一横”:全面打通淮河下游出海通道,结合正在实施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加快推进配套通航工程建设,打通淮河出海航道京杭运河以东段,构建淮河上游地区物资出海主通道;连通“一纵”:加快推进南北水运主通道扩容分流,实施金宝航线淮安段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分流淮河进出京杭运河淮安下游的运输物资,缓解京杭运河两淮段水运压力,提升跨区域南北水运通道整体通畅性;畅联“点线”:建设京杭运河淮安四线船闸,争取实施杨庄船闸、朱码船闸等船闸节点扩容改造,加快构建淮河与盐河联通的便捷出海通道,初步形成以二级航道为主体的“两纵两横”航道网。

最后,感谢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关心,也请继续对我市的交通运输事业给予关注和支持。

 

 

 

淮安市交通运输局        

2023年7月20日        

 

 

 

 

 

联 系 人:张质

联系电话:15996161199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


淮交提字〔2023〕13号(对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ZXTA32080020230051号提案的答复).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