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类 | 体裁分类 | ||||
索 引 号 | 014289992/2024-00043 | 发布机构 | 淮安市交通运输局 | ||
文 号 | 淮交提字〔2024〕17号 | 公开日期 | 2024-10-11 | ||
文 号 | 淮交提字〔2024〕17号 | 公开日期 | 2024-10-11 | 失效日期 | |
名 称 | 对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第32080020240282号提案的答复 | ||||
关 键 词 | |||||
内容概述 | |||||
时效说明 |
市民建:
贵委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水运事业 促进物流降本增效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发展合力方面
(一)进一步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运发展,今年以来,市主要领导先后10多次对水运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多次调研、会办、推进淮安港三期和危化品码头等重点水运项目建设。今年3月,市委史志军书记带领相关部门和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实地调研盐河航道及产业发展情况。5月份,市政府印发《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淮安”实施方案》,明确了6个方面14项重点工作任务,顾坤市长、张笑副市长多次听取“水运淮安”实施方案编制、重点项目谋划推进情况。各县区、市各相关部门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合力推动“水运淮安”高质量发展,形成党政重视、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加快推进水运重点项目建设。紧紧围绕“强港口、畅航道、兴航运”目标,全面推进水运基础设施建设,1-9月份,完成省计划项目投资17.95亿元,占年计划18.36亿元的97.78%,超序时进度22个百分点。建成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全省首批开工建设的通港达园专支线“小快灵”航道——磨涧河航道疏浚工程、中天钢铁、巨石玻纤配套码头、上河作业区,推进金宝航线淮安段航道整治工程金湖段桥梁工程,淮安港三期、工业园区危化品码头、黄码作业区、金湖港口物流园码头等项目全面推进。
(三)研究组建市港口管理委员会、港口集团。为加快推动淮安港口事业高质量发展,市政府于2023年9月印发《关于成立淮安市港口管理委员会的通知》,明确委员会主要职责,研究全市港口建设、发展、管理重大事项,统筹协调全市港口建设、发展、管理重要工作。为充分发挥淮安水运优势,提升水运行业整体竞争力,培育航运龙头企业,按照市委市政府“一城一港一主体”战略部署,积极研究组建市级港口集团。市港口物流集团与上港、省港集团三方合资成立上港(淮安)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依托淮安港主体地位以及上港、省港资源禀赋,2024年5月,市港口物流集团、上港(淮安)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淮阴港口集团实现一体化运营。
二、关于加大内引外联、强化枢纽地位方面
(一)坚持强强合作联手。依托与上海港、宁波港、江苏省港等合作方在行业内丰富的港航资源和运营经验,全面提升淮安港对外协作能力和交流联通水平,推动淮安港深度融入长三角港口圈,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同时以建设连徐淮组合枢纽为契机,打造服务徐州、山东济宁等运河港口的中转航线;加强与连云港港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推动组合枢纽服务新模式、效率新提升。我市现稳定运营水运集装箱航线21条,开通至宁波、上海、连云港海铁班列3条,其中淮安至上海芦潮港海铁班列于2023年5月定班运营,是苏北地区首个海铁定班班列,至上海、连云港2条线路入选省多式联运精品线路。2023年淮安港完成水运集装箱吞吐量51.3万标箱,同比增长8.44%。今年1-9月,完成港口吞吐量5936.92万吨、同比增长2.94%,完成集装箱40.85万标箱、同比增长6.38%,航运枢纽运营网络得以加强。
(二)加强规划引领。抢抓省干线航道网规划编制调整的“机遇期”“窗口期”,积极协调争取,我市盐河航道、淮河出海航道(红山头至京杭运河段)纳入全省干线航道网规划,拥有京杭运河、盐河、淮河出海航道3条二级航道和金宝航道、张福河航道2条三级航道,规划二级航道里程由91公里增至297公里,规划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409公里,占全省27.6%,占比提高11个百分点,实现高等级航道全域覆盖。推动京杭运河淮安四线船闸、盐河杨庄船闸、朱码船闸扩容改造尽早实施,初步形成以二级航道为主体的“两纵两横”航道网,航运枢纽基础设施巩固提升。
(三)加快物流降本增效。全力打造“物流成本最低”营商环境和更具特色的“水运淮安”,充分利用上海港航线资源、空箱资源和优惠政策资源,推进ICT业务在淮安港的稳定运营,优化淮安港箱源结构,进而带动淮安港水路CCA业务发展,推动淮安港口岸外贸业务取得新的突破。引进马士基航运、地中海航运、长荣航运、以星航运等全球领先的船公司在淮安设立还箱点,促成淮安港纳入全球化航运体系。成功争取“淮安—上海”“淮安—宁波”海铁联运班列从沪苏通大桥过江,实现运输时间和运输成本“双下降”,全市海铁联运发送量同比翻一番。推进河海联运集装箱船舶建造工作,加强与上海港洋山港区的直连直通,建立京杭大运河和淮河外贸集装箱在淮安港的一次中转模式,打造高质量的外贸枢纽港。为重点工业企业定制“一企一策”物流服务,通过江海河联运方式为巨石集团节省约80%的运输成本。深入推进淮河战略,沿淮河而上开拓市场,打通河南、安徽等内陆地区沿淮河—运河—通江达海的新通道,实现对淮安枢纽港建设的战略支撑作用。
三、关于加快数字建设、打造智慧水运方面
(一)加快智慧港口建设。2019年,淮安港建成全国内河港口首座5G行业应用基站和5G安全可视化系统,通过已建成的智慧安全管理平台,实现作业区24小时智慧安全监控管理。同时淮安港在淮安海关指导下,完成二期智能闸口、海关集中查验场地信息化等项目建设。目前淮安港三期自动化码头、黄码港、工业园区危化品码头等港口重点项目,均开展智慧港口相关设计,并拟结合项目建设同步实施。淮安港三期、黄码港、中天钢铁码头3个项目入选省智慧港口建设重点项目清单。
(二)搭建具有影响力的智慧水运综合服务平台。大力支持培育省运河航运有限公司开发运营“运满舱”服务平台,在取得水路运输、道路运输、无船承运、网络货运等资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通过拓展内河运输及航运后市场业务,结合线上平台服务与线下实体业务,综合应用云计算、船联网、卫星定位等技术,建立对运输全过程的动态跟踪、货物状态监测,实现货物运输可查询、可跟踪、可追溯。为中小微航运企业和广大客户提供线上交易服务、信息服务和航运相关延伸服务,目前在线活跃用户超万人。
(三)建设智慧水运大数据中心。成功争取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资金支持,加快推进黄码港智慧港城云平台数据管理系统项目建设,通过建设覆盖港口智慧运营系统、园区智慧管理平台集一体的现代化管理平台,实现包括智慧物流港口及智慧园区在线综合服务、物贸融一体化产业综合服务、5G智慧港口生产业务管理等功能。
四、关于加强队伍培养、形成人才集聚方面
(一)聚焦招才引智,拴紧人才引育链条。着眼建设高水平专业水运人才队伍,坚持外引内育,在提请市政府出台的《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淮安”实施方案》文件中,明确多渠道引进水运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为淮安水运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积极推动港口、物流等水运企业厘清人才需求,摸清专业人才需求底数,适时发布人才需求白皮书。不断加强与编办、人社、组织等部门协同联动,进一步提升人才招引专业与实际岗位匹配性。依托淮阴工学院等本地高校,加强水运人才培养力度。探索水运人才自主共享培养机制,深入推进以赛促训,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选拔机制,积极发挥竞赛练兵、交流、提技作用。
(二)构建共享机制,打通人才交流通道。发挥淮安地理区位和丰富内河水资源优势,抢抓“一区两带一枢纽”战略机遇,建立政府搭台、行业推介、企业唱戏的共促模式,不断加大与沿江、沿海企业人才的合作力度。依托淮河生态经济带省级联席会议,建立与流域沿线港口的交流学习机制,学习借鉴先进企业的管理经营经验、改革创新思路、开拓奋进精神,通过以学促引,构建企业交流合作“桥梁”,引导优质企业人才到淮安“安家落户”。与山东济宁等京杭运河沿线港口同步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建立京杭运河港口联盟模式,整合航运资源人才要素,实现协同高效发展,提升运河经济带航运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
(三)发挥智库功能,蓄足水运发展动能。积极推动市综合交通运输学会围绕水运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家智慧建言献策、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相继召开水运发展座谈会,赴山东济宁、连云港和盐城等地开展调研,充分发挥行业智库作用。同时,经常性邀请专家学者就水运市场热点与行业需求开展讲座,为从业人员开阔视野、掌握前沿、提高专业素质提供了一个开放平台。加强与大专院校沟通,量身定制个性化培训,有效提升有关人员专业水平,打造成高端水运人才培养基地。
最后,感谢贵委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关心,也请您继续对我市的交通运输事业给予关注和支持。
淮交提字〔2024〕17号(对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第32080020240282号提案的答复).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