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名称

【淮安交通这五年】挺起交通“脊梁骨”跑出发展“加速度” ——淮安“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成就巡礼之工程建设篇

发布时间:2021-01-18 14:02 字体: 来源:淮安市交通运输局

1月16日,淮安日报A13版刊发淮安市交通运输发展成就系列报道:《挺起交通“脊梁骨“跑出发展“加速度”——淮安“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成就巡礼之工程建设篇》。




2016年11月28日,全省内河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码头淮安新港二期开工建设。

2017年8月18日,宿州至扬州高速公路淮安段通过交工验收,在沿线率先建成。

2018年12月7日,淮安高铁东站全面开工,苏北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揭开神秘面纱。

2019年12月15日,内环高架一期建成通车,淮安中心城市正式进入立体交通时代。

2019年12月16日,徐宿淮盐铁路和连淮扬镇铁路连云港至淮安段建成通车,淮安进入高铁时代。

2020年,12月11日,连淮扬镇铁路全线通车,淮安高铁实现 “南北贯通”。

……

五年来,交通“先行官”疾步前行,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23亿元,创历史新高,是“十二五”时期的2.88倍。数据显示,五年期间我市分别完成投资93.80亿元、122.02亿元、134.46亿元、168.63亿元、104.29亿元。

在一批批重大交通项目的有力拉动下,淮安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也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挺起了交通“脊梁”。


搭建“主要动脉” 枢纽新城强势崛起


“枢纽新城”是淮安的禀赋和骄傲,更是淮安的机遇与挑战。

徐宿淮盐、连淮扬镇两条高铁建成通车,淮安东站、涟水站建成运营,淮安跑步进入高铁时代;2019年9月20日宁淮城际铁路先开段开工建设,沂淮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沿淮铁路纳入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为淮安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提供了重要支撑……这五年,我市积极抢抓全省高铁建设机遇,连续多年将铁路规划建设工程列为十项重点工程之首,举全市之力予以推进。截至2020年底,淮安铁路运营里程达263.9公里,是“十二五”1.6倍,其中高速铁路里程163.4公里,淮安基本确立区域重要高铁枢纽地位。

宿扬高速建成通车,京沪高速扩建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里程达402公里、全省第五;建成503省道机场连接线、348省道淮安区及洪泽区段等干线公路项目,开工建设420省道、429省道等,公路总里程达到1.35万公里、全省第四……这五年,我市不断加大高等级公路建设投入,京沪、长深、盐洛、淮徐、新扬、盐蚌6条高速公路贯穿境内,县域全部通高速公路,在苏北率先建成长90公里、辐射6个方向的城市高速公路环,以淮安为中心的放射状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

2018年4月26日,淮安机场二期工程飞行区正式投入使用,飞行区等级由4C级升为4D级,正式迈入中型机场行列;2019年,淮安机场完成了国际货站监管场所改造升级……这五年,我市逐步提升机场通航能力和通航水平,稳步向着建设东部沿海航空货运枢纽的目标迈近。淮安机场通航以来,货运量每年以20%以上的增幅快速攀升。目前,全国快递前10强企业均在淮安建立了区域分拨中心,淮安机场已成为国内物流产业链上的重要节点。

“十三五”期间,随着公路、高铁、机场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运营,我市以高速铁路为骨干、国际空港为优势、高等级公路为支撑、内河航运为特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益成熟,“公铁水空管”统筹发展、有效衔接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基本确立。

 

复兴“黄金水道”运河之都再现辉煌 

 

2017年12月26日,“翔宇88”号货轮满载着集装箱缓缓离开淮安新港二期码头,驶向上海外高桥国际港区。这标志着全省内河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码头淮安新港二期启用运行,淮安水运外贸航线同步正式开通。至此,淮安形成了对接“一带一路”倡议重要节点连云港港和上海、长江港口体系的水上开放新格局。

“十三五”期间,我市充分发挥水运优势,通过加快加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内河集装箱枢纽港,进一步推动淮安由水运大市到水运强市的历史性转变,重现“黄金水道”昔日辉煌。

这五年,我市完成淮河出海航道整治工程、盐河航道整治工程,新港二期、许渡作业区、城东作业区等一批重点港口项目建成使用,淮安新港二类水路口岸开放运行,全市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231公里、全省第三,港口吞吐能力超过1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占比由“十二五”的1.2%上升至3.22%。淮安港被交通运输部初步确定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淮安内河航运中心地位逐步显现。

与此同时,我市还以京杭运河淮安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推动淮安内河水运转型发展,让绿色成为这条“黄金水道”的最美底色。目前,我市沿线已完成房屋拆除6.7万平方米、绿化97万平方米,关停码头9座,搬迁、改制企业17家,建成汇行广场、左岸花园、黄码大桥桥下体育公园等文旅设施,其中示范段(淮安船闸-九龙湖公园段)已通过省级验收。

千百年来,运河商船川流不息,如今更是日益繁荣,门机林立的淮安港区正昂着龙头,伴随着一条条“黄金水道”通江达海。

 

畅通“毛细血管”高效通达发展提速

 

作为必不可缺的基础设施,城市里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座桥梁都是连接市民生活的纽带。它们如同城市的肌理,不仅能看到城市的过去,更可预见城市的未来,每一座城市的格局演变,皆可从城市交通的变迁中洞悉。

2019年12月15日,历时三年多建设,全长48公里、总投资165亿的内环高架一期全线通车,标志着淮安中心城市正式进入“立体交通”时代。从此,淮安市民基本实现主城区10分钟上快速路、20分钟上高速、30分钟内快速通达高铁站等重要节点,城市通勤效率大大提升。

“十三五”期间,我市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步伐,不断完善道路网络,建成以城市中轴线淮海路上水门桥、盐河桥、古淮河桥、运河大桥为代表的一大批重要城市桥梁、以及344国道淮河大桥、二河高家堰大桥等,打通了城市交通卡脖子的关键节点,有力改善了交通状况和路网通行条件。此外,淮安有轨电车建设运营成为全国标杆,先后吸引了28个省份、130多个城市、近300个批次来淮考察学习。

要想富,先修路。对于广大农村来说,公路就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五年来,我市大力开展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加快农村公路提质升级,一条条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连通城乡,“四好农村路”活力焕发,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留下浓墨重彩。截至2020年底,全市农村公路12382.525公里,所有县区全部创成省级“四好农村路” 示范(达标)县(区)。

如今,摊开淮安交通地图,从地面到蓝天,从公路到铁路,从城市到农村,一道道“彩虹”横空绵延,一个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正加速形成。未来,不仅群众的出行将更加便利,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也将继续“加速”奔跑。